(资料图)
图为北京潮白河风沙危害区治理后。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徐婧) 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截至2022年底,北京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据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5.62万公顷减少到2.23万公顷,减少近60%。
北京历史上曾长期受风沙侵害。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这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尘肆虐,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2000年6月,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一期用12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
2013启动的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213.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1.9万亩,低效林改造41.1万亩、封山育林130.9万亩。20余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宜林荒山和沙化土地“应绿尽绿”,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
据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5.62万公顷减少到2.23万公顷,减少近60%。7个工程区实现了从沙化土地分布区到重要生态屏障区的转变,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
图为北京潮白河风沙危害区治理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当前,北京的造林治沙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重头戏”,力求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京郊森林从绿起来到“活起来”的重要跨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让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出现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湿地,大量的苍鹭在野鸭湖湿地繁殖;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水系相连、清流交汇,20只“国宝”白鹤成群到访密云水库;在房山十渡的黑鹳集中生活区,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这里监测到一对黑鹳“夫妇”成功产下三只宝宝,北京房山区成功申报成为“中国黑鹳之乡”……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施也改变了农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可持续发展。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5万余人,工程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0000余元,平均年收入增长十倍。
在工程带动下,山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名特优果品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郊区主导产业。工程区发展经济林果50万亩,果树、花卉、蜂业和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
2021年至2030年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北京将继续推进各项防沙治沙工作。全市将优化农林水土地利用结构,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永定河流域等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守护首都生态安全。同时,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用好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