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海市消保委3月9日透露,该委组建的测评小组对消费者常用的10个APP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专项测评。测评发现,10个APP均设置了个性化推荐的关闭路径,但在关闭步骤上存在不同。有的关闭操作便捷,步骤控制为4步;有的关闭操作较为复杂,需要7步。
随着平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个性化推荐日益盛行,在很多APP上,用户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活领域,点击感兴趣的话题和商品详细查看,平台则根据用户的喜好向用户传递其可能喜欢的、可能需要的信息,并过滤掉用户可能不感兴趣、不需要的信息。
这种个性化推荐,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也引发了不少担忧和反感。比如,个性化推荐的精准高效往往离不开对用户的跟踪识别和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再如,单一化、同质化信息的不断推送,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和固化,长此以往,用户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很有可能变少,接触的信息面也可能变窄。一些虚假、低质、未经科学验证的内容和情绪化观点的过度推送,极易扰乱、改变人们的认知,甚至对一些人达到“洗脑”的效果。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智,对社会整体来说也很不利。
《西游记》中有盘丝洞的故事,某种角度上,个性化推荐也如“盘丝”一般,会把一些用户缚住,使其难以挣脱信息偏差问题,被信息茧房困扰。
平台热衷于个性化推荐,主要原因之一是提高用户黏性,获得使用时长,从而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从上述测试来看,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操作,4步已属便捷,有的甚至关闭之后也不会完全停止相关推荐。有的APP会采用“暗模式”,通过欺骗、诱导等产品交互界面设计,使用户无意识、非自愿地做出有利于运营者,但影响、妨碍用户自主选择的决定。如关闭个性化推荐时步骤繁琐,或通过“关闭后可能影响您的浏览体验”等消极语句诱导用户保持开启设置。
个性化推荐不应成平台缚住用户的盘丝洞,督促平台提供更简化的关闭方式,规制“暗模式”,借鉴广告标识模式,对个性化推荐的资讯信息明确标识、提供“一键关闭”之类的服务,显著区分个性化推荐和普适性推荐,必要且重要。
标签: